文章閱讀
READ

ChinaNCDA生涯電子報第9期 - 應用專欄 - 生涯課堂的教學設計 - 生涯人物訪談課堂實踐研究 (下)

2023-03-01
  • 生涯精選
  • ChinaNCDA生涯電子報
  • 應用專欄

應用專欄

生涯課堂的教學設計 - 生涯人物訪談課堂實踐研究 ()

文章:曹原, 金蕾莅, 白羽

※ 編按:考慮文長限制,本文分為上下兩篇;前期電子報為上篇,包含總述與第一次課程內容;本期電子報為推出下篇,包含第二次課程內容與教學效果和理論反思

※ 本文初刊於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2021年第17期 P34~P39], 獲原文作者與原刊雜誌同意後刊出

 

承上篇

二、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

(二)第二次課:訪談問答分享

  1. 教學形式設計

第一次課後,學生帶著自己生成的訪談提綱,在一周時間內找到相應的被訪者進行採訪,並整理成訪談報告。第二次課的主體內容,即由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訪談實戰過程和收穫進行充分的交流分享。交流的主題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依據訪談展開的順序層層遞進、步步深入:(1)是否找到了自己中意的被訪者?尋找被訪者的過程是怎樣的?;(2)在訪談過程中,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麼?;(3)假如還有一次訪談的機會,還想做點什麼?;同樣,課程的組織方式包括組內分享、組間分享,以及教師的點評和總結。

 

  1. 課堂生成效果
  • 尋找被訪者的過程如何?

在一周的時間裡,全班大多學生都完成了訪談。有人通過父母或同學、朋友的幫助,經過幾度連結,找到了自己想要訪談的人。有人在知乎上聯繫了自己先前就很想瞭解其職業路徑的一位元校友,利用知乎平臺進行了付費諮詢。有人借助老師的office hour,達成了一場不止是課程答疑的師生生涯交流。有人想試試通過國外的職業網站找到自己感興趣職業的從業者。給異國的陌生人所發送的提問邀請,竟也得到了回復。

期間,教師針對多元職業組,這組學生感興趣的職業包括運動員經紀人、營養師、律師、國際組織公務員等提問了兩次: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沒有,是怎麼解決的?同學們仔細想了又想,確實沒有什麼“困難”:“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小組都覺得找到這樣職業的人很困難。雖然我們每個人感興趣的職業看起來都很獨特,但是我們組還是都完成了!不僅訪談的過程,這個尋找的過程本身就非常有意義。”;“開始毫無頭緒不知道怎麼找這樣的人。雖然知道六度空間的理論,但是現實中完全沒有實現過、體驗過。最後我真的找到了這樣的人,真的很神奇。”;“我以前比較社恐,但是生涯人物訪談‘逼著’我去想怎麼請求別人的幫助、怎麼尋找到資源來做這件事,讓我更有行動力,也更自信了。”。在這個環節中,結論不言而喻:勇敢地邁出行動的第一步,我們總能找到合適的受訪者。

  • 在訪談過程中印象最深的點?

有些同學通過訪談,得到了令自己受益匪淺的答案:“我問的問題是,設計到底是自己創新,還是給別人打工?老師的回答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是創新還是打工,其實全在乎你自己。你想工作安定一些,收入穩定一些,你就去設計院,去給別人打工,自我發揮的空間就有限。你想有自由的空間,你就做獨立設計師,但是也要知道,盈虧可能就不穩定。所以設計的是與不是之間,就看我自己如何評價和選擇。”;“我問老師,在工作過程中總有很多限制,怎麼辦呢?就好像我想在樓頂上練習吹泡泡糖,物業肯定會阻止。老師和我說,如果這個地方不讓你吹泡泡糖,你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哪怕你找了50個地方都不給你吹,可能第51個就同意了。不要停下尋找的腳步,總會有一個地方讓你把這個泡泡糖吹出來。但是,你在尋找的過程中也不能停止吹泡泡糖技術的提升,因為當你真的找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你也得真的能把它吹得足夠大,而不是地方找到了你卻吹不出來。”。也有同學獲得了一些出乎自個兒意料的答案:“我問了對方,做軟體架構師是否需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他說當然啦,他每天工作下班後還會學習至少一小時。我覺得非常驚訝和佩服:沒想到,已經40多歲還在堅持每天學習!”;“我問化工工程師,在企業裡想獲得晉升難不難?才知道原來晉升標準是對一個人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需要足夠好的專業技能,能獨當一面,評上高級工程師的專業技術職稱;也需要靠出色的業績說話;還需要與同事處理好合作和交往關係等等。確實是不容易。”;“我被老師反問了:為什麼要訪談我?我說,這是我的課程作業。沒想到老師對我說:我也建議你,去訪談一下我們樓的門衛。老師的工作你大概是知道的,將來你也很有可能過上類似的生活。但同樣生活在我們身邊的門衛同志,他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他需要做哪些工作?如果不去和他聊聊,你可能永遠也不會瞭解。”

有的同學感觸最深的,甚至不是獲得了什麼資訊、找到了什麼答案:“做運動員經紀人一直是我夢想中的職業。可是這次我做完訪談,知道了它具體是做什麼的,我才知道它和我的想像不一樣,才意識到職業選擇不能只想著感興趣,還要看自己是不是適合,有沒有這樣的能力。”;“我和某某某都是去訪談了自己的老師。我們的老師都很隨意,我們,也很隨意。我們就閒聊著,他就能給我傳遞一些觀念,改變我一些偏見。我覺得,多和老師聊聊,和老師建立一種情感,一種像哥們兒似的情感,挺好的。”。不論得到了多少自己原本想要的訊息,只要主動去開啟一場心與心的交流,我們定會有令自己感受深刻的生涯收穫。

  • 假如還有一次訪談的機會,還想做點什麼?

“下次我想再找一位已經在投行有正式職位的人士。這次訪談的是在投行全職實習的學長。雖然學長的實習也是全職且工作內容和正式全職者沒什麼差別,但正式員工肯定有更豐富的資訊和更深的工作體會,可以看看和實習的情況有什麼不同。”;“我想做一次面對面的訪談。這次時間有限,我是通過微信完成的。但是,微信裡我只能看到TA想好了的回復,看不到TA的表情和儀態,也不知道TA在知道我的問題之後的反應是什麼樣,覺得好不好回答,這就錯過了很多非語言的資訊。”;“我想找同一個人再訪一次。因為這次我通過別人找到TA,我們都不認識,TA給我的回復可能就比較官方、正面一些。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我對TA的情況更瞭解了,更知道怎麼提問比較合適;另外我們之間更熟悉了,可能同樣的問題TA也會給我不太一樣的資訊和觀點,將來我也還能繼續向TA請教。”。

我們看到,有的同學希望通過第二次訪談對已有的資訊進行核對或補充;有的同學認識到身體語言的重要性,克服了“社交恐懼”,希望促成一次更充分的訪談過程;有的同學在不經意間提到了社交禮儀(瞭解被訪者的情況、如何提問更合適等等),以及通過弱聯繫建立職業社交網路(networking)的想法,開始要為自己長期的生涯發展積累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事實上,這些都是教師原先計畫要在課堂最後總結時講授的要點,但它們自然而然地在學生口中說出來,成了同學們自己生成的真知灼見。此時教師唯一要做的,就是肯定每位同學的收穫分享,在助力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同時,提煉概念、加深印象;同時鼓勵大家繼續探索,發展自己的生涯。

 

三、教學效果和理論反思

(一)教學效果

兩節生涯課堂,一場人物訪談,學生們在團體的動力下生成了若干條精彩的問答和一系列帶上了自我烙印的生涯感悟。在期末課程評估中,學生們也對生涯人物訪談環節給予了很高評價:在本學期生涯課程的十餘個典型環節中,生涯人物訪談所獲得的學生評分位列前三。

(二)原理反思

將“問什麼、怎麼問”完全交給學生,並不是一時興起、天馬行空的創新

  1. 生涯資訊存取:從客觀資訊到人格資訊

已有研究表明,生涯資訊能否發揮功能,取決於這個人如何處理資訊。Waas1984)曾將生涯資訊區分為“客觀資訊”與“人格資訊”,發現“當提供給被試與職業有關的人格屬性特徵時,他對職業認知的區別能力比僅提供與職業有關的客觀性描述要高” [10];而對職業認知的區別能力則與人的職業成熟度正相關,能力越強,職業成熟度越高,也就越有助於做出適切的生涯決策。

如果說,給學生一個參考提綱,是讓學生通過訪談去搜集客觀的“XX職業需要什麼”;那麼,學生自己的發問,則更能夠激發他們去思考“我想要什麼”,而“我想要什麼”則促使他們回過頭來再思考“我是誰”“我想成為誰”。這就把生涯客觀資訊轉變成了生涯人格資訊;把“生涯人物訪談”這一探索職業世界的行動,與探索自我的行動(如我的興趣、能力、價值觀等)聯結在了一起。當訪談與自己的經驗和困惑產生關聯,所得到的職業資訊才是真正有效的;當訪談從職業資訊走向生涯思考,其行動過程帶來的體悟才能夠真正促進學生有意識地探索如何建構自己的生涯,並付諸行動。

  1. 關係教學法:拓展師生關係潛能的實踐

採用小組討論和大組分享的教學形式,是肯尼斯·J.格根謂之“關係教學法”[11]的創新實踐,例如對話課堂、合作式課堂等。

在傳統師生關係中,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mentor)、課堂的主導者,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教師在說、學生在聽。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覺得此事與自己無關”。而對話課堂(the dialogic classroom)則鼓勵教師放棄這種“全知全能者”的角色:(1)將參與者擴展到學生全體;(2)減少對討論方向的控制,讓學生真正關心的問題成為討論焦點;(3)充分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不是更正他們;(4)討論的目的不是為了唯一真理,而是對理解內容的擴展,等等。研究表明(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也同時印證),這樣的教學結果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高,關係得到確認和支持,減少了疏離和抵抗”。[11]

另一方面,教師如果能促成建立起重視學生之間分享的合作式課堂(collaborative classroom),將“有利於學生相互吸收各自優點、塑造他們的行動及關係方式”[11]。一個人的經驗總是有限,每位同學的提問角度和訪談問題的生成,都借助了團體的力量來發散及整合思維(各自思考+小組分享討論,並一起對所有問題進行分類);每位同學也都能在分享中發展出新的思考角度,學會表達好奇和懷疑、理解並包容不同的觀念等等。這些合作技能的培養,既是對學生接下來實地訪談的一次預演,對其未來更長遠的生涯發展也頗有裨益。

 

當把生涯人物訪談“問什麼”、“怎麼問”交給了學生自己,我們發現,學生們的真誠投入與分享,不僅帶給了他們自己更多的成長,也感動了我們每一位老師:每個學生的心裡都有一個美麗的世界,一份美麗的憧憬。作為教師,我們無需太多語重心長、諄諄教誨,而要多為他們創造一些契機,鼓勵他們結伴而行,放心去飛。

 

References

 

[1]     肖陽.淺談生涯人物訪談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的應用.中國培訓,201512:56-58.

[2]     Stumpf SA, Colarelli SM, Hartman K.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Exploration Survey(C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3, 22(2):191-226.

[3]     劉朝華.談生涯人物訪談在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研究, 2015, 38(3): 102-104.

[4]     侯曉雲.生涯人物訪談在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中的具體運用[J].科教導刊,202015):182-183.

[5]     楊金霖, 晉婧婧, 郭寅.國內研學中的生涯教育滲透——以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河南研學路上的生涯人物訪談”為例[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8(4):23-25.

[6]     侯志瑾,常雪亮.團體的力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125.

[7]     易曉敏.高中生職業探索之生涯人物訪談設計與反思[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21):29-31.

[8]     Lent RW, Brown SD.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13: 119.

[9]     []馬可· L..薩維科斯.生涯諮詢[M]. 鄭世彥,馬明偉,郭本禹譯.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15.

[10]  金樹人.生涯諮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14.

[11]  []肯尼斯·J.格根.關係性存在:超越自我和共同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56-264.

 

 

作者:曹原, 金蕾蒞, 白羽

 


曹原
,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現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擔任科研助理,是清華生涯課教學團隊成員之一,也是國際生涯發展學會生涯發展諮詢師(NCDA CDA)。歡迎一起探討青年人生涯發展話題,您可以用以下方式與她聯繫:

E-mailcaoyuan_08@126.com

 

金蕾莅,博士,副教授,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訪問學者。獲清華大學第九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北京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大賽特等獎、首屆全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比賽特等獎;主講課程《工作探索與大學準備》入選全國精品視頻公開課;主講慕課《職業探索與選擇》獲評國家級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上一流課程和全國高校就業創業金課。

 

白羽,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天行教育哲學研究院專案研究員,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聘用團體諮詢師。研究方向為人的終身發展,以及團體輔導在青年人的生涯發展、情緒管理等主題中的實踐。

 

TOP